适应症和用法
西妥昔单抗用于治疗表达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RAS基因野生型的转移性结直肠癌:
与伊立替康联合用于经含伊立替康治疗失败后的患者。
剂量和给药
西妥昔单抗必须在有抗肿瘤药物使用经验的医师指导下使用。在用药过程中及用药结束后1小时内,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状况,并必须配备复苏设备。
在首次滴注本品之前至少1小时,患者必须接受抗组胺药物和皮质固醇类药物的预防用药。建议在后续治疗中,每次使用本品前都给予患者上述预防用药。
本品每周给药一次。初始剂量按体表面积为400mg/m²,之后每周给药剂量按体表面积为250mg/m²。
已有证据表明野生型RAS(KRAS和NRAS) 的基因状态是进行西妥昔单抗初始治疗的先决条件。且必须由经验丰富的实验室使用经过验证的方法来检测KRAS(外显子2、3和4) 和NRAS(外显子2、3和4)基因状态(详见“注意事项”和“临床试验”)。
与本品联合使用的伊立替康的给药剂量,请参照伊立替康的使用说明书。通常情况下,伊立替康的给药剂量与患者上次用药时最后一个周期的使用剂量相同,但同时须参照伊立替康的使用说明书对其剂量进行必要的调整。伊立替康的使用必须在本品滴注结束1小时之后开始。
建议本品的疗程持续至患者的疾病进展为止。
用法:
本品可使用输液泵、重力滴注或注射泵进行静脉给药(使用方法详见“操作指南”)。
首次给药应缓慢, 滴注速度不得超过5mg/min(详见“注意事项”) 。建议滴注时间为120分钟,随后每周给药的滴注时间为60分钟, 滴注速率不得超过10mg/min。
特殊人群:
迄今为止,本品只在肝肾功能正常的患者中进行过研究(详见“注意事项”)。
尚未对患有血液疾病的患者进行过本品的研究(详见“注意事项”)。
操作指南:
西妥昔单抗可通过输液泵、重力滴注或注射器泵给药,必须使用单独的输液管。滴注结束时必须使用9mg/ml(0.9%)的无菌氯化钠溶液冲洗输液管。
本品可使用以下物品进行制备:
-聚乙烯、乙酸乙烯乙酯或聚氯乙烯塑料输液袋;
-聚乙烯、乙酸乙烯乙酯、聚氯乙烯、聚丁二烯或聚氨基甲酸酯输注装置;
-注射泵用聚丙烯注射器。
本品不含任何防腐剂或抑菌剂,制备输液过程中必须确保无菌操作,本品开启后建议立即使用。
必须按照以下要求准备本品:
-使用输液泵或重力滴注(经0.9%无菌氯化钠溶液稀释):取适当包装的0.9%无菌氯化钠溶液输液袋。计算所需西妥昔单抗体积。选用合适的无菌注射器及相应针头,从输液袋中移取适量氯化钠溶液。另取适合的无菌注射器及相应的针头,从药瓶中抽取所需体积的西妥昔单抗。将西妥昔单抗转入准备好的输液袋中,并重复上述步骤直至达到所需体积。连接输液管并在开始滴注前使稀释后的西妥昔单抗充满输液管,通过重力滴注或者使用输液泵。滴注速率的设定和控制如前所述。
-使用输液泵或重力滴注(未经稀释):计算西妥昔单抗所需体积。选用适当的无菌注射器(最小体积50ml)并装上匹配的针头,从药瓶中抽取所需体积的西妥昔单抗,将其移人无菌真空容器或者真空袋中。重复上述步骤直至达到所需体积。并在开始滴注前使西妥昔单抗充满输液管。使用输液泵或通过重力滴注。滴注速率的设定和控制如前所述。
-使用注射泵:计算西妥昔单抗所需体积。选用适当的无菌注射器并装上匹配的针头,从药瓶中抽取所需体积的西妥昔单抗,除去针头后将注射器连接到注射器泵,并在开始滴注前用本品或者0.9%的无菌氯化钠溶液充满输液管。滴注速率的设定和控制如前所述。重复上述操作直至达到所需体积。
不相容性:不得将西妥昔单抗与“操作指南”中未提到的其它静脉医用制剂混合,必须使用单独的输液管。
主要成分
本品每20ml溶液含:
活性成分:
西妥昔单抗…………………………………………………………………100mg
其它成分:
氯化钠……………………………………………………………………116.88mg
甘氨酸……………………………………………………………………150.14mg
聚山梨酯80……………………………………………………………………2mg
一水合柠檬酸…………………………………………………………………42.02mg
氢氧化钠(1M)……………………………………………………………调节PH值至5.5
注射用水…………………………………………………………………加至20ml
注意事项
输液相关反应,包括过敏反应
重度输液相关反应,包括过敏反应,可能会经常发生,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致命的。一旦发生重度输液反应,应立即并永久停用本品,并进行紧急处理。其中部分反应可能是过敏或有过敏反应的性质或表现为细胞因子释放综合症(CRS)。症状可能发生在首次滴注期间及滴注结束后数小时或后续滴注中。建议医生告知患者这种反应延迟发生的可能性,并要求患者出现反应症状时立即联系医生。可能的症状包括支气管痉挛、荨麻疹、血压升高或降低、意识丧失或休克。罕见心绞痛或心肌梗塞或心跳骤停。
过敏反应可能发生在首次输注的数分钟内,例如,由与西妥昔单抗有交叉反应的预成IgE抗体引起的。这些反应通常伴有支气管痉挛和荨麻疹。尽管事先已使用预防用药,这些反应仍可能发生。对红肉或蜱虫叮咬过敏或抗西妥昔单抗IgE抗体(α-1-3-半乳糖)反应呈阳性的患者发生过敏反应的风险要大大增加。在这些患者中,使用西妥昔单抗之前应仔细评估包括替代疗法在内的风险获益,且只有在配置有复苏设备的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的密切监督下才能使用。
首次给药应缓慢,滴注速度不得超过5mg/min,且所有生命体征都应密切监测至少两个小时。如果在首次给药的15分钟内发生相关输液反应,那么应该停止滴注,在后续输注前应进行仔细的风险获益评估,包括考虑患者是否有预成IgE抗体。
如果相关输液反应发生滴注晚期或后续滴注中,相应的处理则取决于反应的严重程度:
a)1级:密切监督下持续缓慢滴注
b)2级:持续缓慢滴注及立即采取对症措施治疗。
c)3级和4级:立即停止滴注,积极对症治疗同时停止西妥昔单抗的进一步治疗。
细胞因子释放综合症(CRS)通常发生在滴注西妥昔单抗后的一个小时内,一般不伴有支气管痉挛和荨麻疹。CRS通常是首次滴注西妥昔单抗最严重的不良反应。
轻度或中度输液反应十分常见,包括发热、寒战、头晕、或者呼吸困难等症状,主要发生在首次滴注期间。如病人出现轻中度输液相关反应,应减慢西妥昔单抗的滴注速率,建议在此后的所有滴注过程均采用该调整后的速率。
应密切监测患者,特别是在首次给药期间。
建议体能状况低下或伴有心肺疾病的患者应特别注意。
呼吸系统疾病
已有间质性肺疾病的病例报告,大部分患者来源于日本。如果诊断为间质性肺疾病,应立即停用西妥昔单抗并对患者进行适当的治疗。
皮肤反应
本品主要的不良反应是皮肤反应,可能发生重度皮肤反应,特别是结合化疗时更易发生。继发感染(主要是细菌)的风险增加会导致一些并发症,例如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症、坏死性筋膜炎和败血症,根据某些情况下甚至会有致命结果,参见“不良反应”。
皮肤反应十分常见,发生时应中断或停止西妥昔单抗的治疗。临床实践指南推荐使用口服四环素(6-8周)和含保湿剂的1%氢化可的松外用乳膏进行预防性治疗。中高效力皮质固醇类激素或口服四环素类抗生素已经用于皮肤反应的治疗。
患者发生重度(≥3级;常见不良事件术语标准,NCI-CTCAE)皮肤反应,必须中断西妥昔单抗的治疗。只有当反应缓解到2级,才能重新进行治疗(参见美国国立癌症中心网站详细CTCAE分级目录)。如重度皮肤反应属首次发生、不须调整本品的剂量。
如重度皮肤反应为第2次或第3次出现,必须再次中断使用本品。只有当反应缓解到2级,才能以较低的剂量重新开始治疗(第2次发生:按体表面积200mg/m2;第3次发生:按体表面积150mg/m2)。
如重度皮肤反应为第4次发生,或停药后皮肤反应无法缓解至2级,则须永久停止应用本品进行治疗。
电解质紊乱
血清镁水平的进行性降低较常发生,并可能由此导致严重的低镁血症。停止西妥昔单抗治疗后,低镁血症是可逆的。此外,低钾血症也可能是腹泻的继发症,还可能发生低血钙症。在西妥昔单抗的治疗过程中,建议在开始治疗前以及治疗过程中周期性的监测血清电解质水平。也建议在适当的情况下进行电解质的补充治疗。
心血管疾病
在与西妥昔单抗相关的临床试验中,我们观察到严重甚至危及生命的心血管事件及治疗中死亡事件的发生率上升。一些试验发现这与年龄≥65岁或体能状况相关。因此在使用西妥昔单抗前,应评估患者的心血管系统功能、体能状况及合并使用的心脏毒性药物(如5-氟尿嘧啶)。
眼部疾病
患者出现提示角膜炎的症状和体征,如急性或恶性的眼炎症、流泪、光敏感、视力模糊、眼睛疼痛和/或眼红应该及时找眼科专家确诊。
如果诊断为溃疡性角膜炎,应中断或停止西妥昔单抗的治疗。如果诊断为角膜炎,应仔细考虑继续治疗的风险与收益。
有角膜炎、溃疡性角膜炎和严重干眼病史的患者应谨慎使用西妥昔单抗,因隐形眼镜使用也是导致角膜炎和溃疡的一个危险因素。
RAS突变型结直肠癌患者
本品不用于RAS突变型或RAS肿瘤状态不详的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临床研究结果显示,RAS突变型肿瘤患者使用本品风险获益评估不佳。
特殊人群:
到目前为止,仅对肝肾功能正常的患者(血清肌酐≤正常值上限的1.5倍,转氨酶≤正常值上限的5倍,胆红素≤正常值上限的1.5倍)进行过本品的相关研究。
尚无本品对以下一项或多项实验室指标异常的患者的用药经验:
·血红蛋白<9g/dl
·白血球计数<3000/mm3
·绝对嗜中性粒细胞计数<1500/mm3
·血小板计数<100000/mm3
西妥昔单抗与放疗联合应用治疗结直肠癌的经验有限。
驾车与操作机器
尚未进行本品对驾车和操作机器影响的研究。如果患者发生与治疗相关的症状而影响其注意力和反应能力时,建议在症状消退前不要驾车或操作机器。
内容来自中国SFDA,美国FDA,药品审评中心、国家基本医保目录等权威部门,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涉及医学知识、观点、建议都不应被视为医生建议或处方诊断,所有信息仅供参考,康和医药不对其承担任何责任,如有错误,版权问题请来电来函告知。